7月21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张贞德,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介绍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本文总结发布上卫健委最近回应生育水平下降,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重点圈画和标注:
01.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
实行三孩生育政策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人口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生育水平逐年走低,人口增速持续放缓,群众的生育、养育、教育方方面面都遇到了实际困难,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口形势更加复杂。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并在“十四五”规划中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关于现阶段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主要考量:
■ 一方面是为了平缓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适度的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
■ 另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以说,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兼顾多重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序衔接,是对生育政策再次完善和优化。
南方都市报记者:
人口“七普”的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国际社会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是一条高度敏感的警戒线,一旦降到了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请问在三孩政策后,我国人口生育率是否会迎来显著提升?
02.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
您提到的关于总和生育率的问题,确实是人口学界对低生育率达到哪个程度的一种细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低生育水平相关论述的一些理论,1.3也好、1.5也好,我觉得这些理论都给我们一些提示,就是低生育水平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我们要把握有利的时间窗口,采取精准策略积极应对。
在过去十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和人口生育水平波动很大,我们刚刚知道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当时出生人口大概是1600万,这期间实施了单独两孩政策和全面两孩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2016年、2017年这两年出生人口都在1700万以上,特别是在2016年超过了1800万,也是我们到了2000年以后这二十年中比较高的一年。但是到2018年以后,却出现了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而且下降的幅度很大。特别是“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是1.3。根据我们对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所以,您说的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后,会不会出现一次显著的人口提升。我觉得,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不一样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短期内,我们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从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我们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共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凤凰卫视记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正在呈现总量增长惯性减弱、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规模下降等人口结构特点。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及影响?
03.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从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当然也呈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从人口总量上看,过去10年间保持了惯性增长态势,只是这种惯性增长势头有所减弱,我们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总规模是14.1亿人,人口规模压力还是很大的,我国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从年龄结构上看,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提高到2020年的17.95%;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4亿峰值以后逐步减少到2020年的8.9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2.6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
所以,就像你讲的,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的势头在减弱、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数量减少等这样一些结构性特征。但是从人口质量上看,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8年。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还将长期保持规模优势,实际上也在承受规模压力,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能够有效保障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当然每年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不仅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而且人才红利将日益显现。
当然,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也要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健康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从数据上也能看到。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但是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各种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里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次又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部署。
三孩生育政策这个决策,实际上兼顾了人口规模压力和结构挑战两个方面,对于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决定》兼顾了多重政策目标。
我们应该相信,人口要素仍将持续为我国中长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而且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下,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十足、潜力巨大。
日本共同社记者:
我的问题还是关于人口红利的问题。关于人口红利的作用,未来高端技术发展、经济发展和劳动条件都有可能改变,有的说需要的并不是人口,而是人才,对此有何看法?
04.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
人口红利正在减弱,但正向人才红利转化
看来大家对人口红利都比较感兴趣,刚才欧司长对人口红利已经作了一些介绍。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口红利实际上是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生育水平在下降,但是老龄化速度还没有那么快,劳动力数量特别多,所以这个阶段特别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经济学一般把它叫做“人口红利期”。
但这个时期是个机会窗口,或者是一个机会,就是劳动力多,能不能转化成为一个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这还要取决于很多的条件。我们在现实中可以看到,有的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很丰富、很充沛,但是也没有转化为经济成果。实际上,只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状态的时候,那么人口红利一定会逐渐转弱,这是一般的人口发展规律。中国也是一样,人口红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中国还是处在人口红利期。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肯定会逐渐减弱,这是一般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以上我跟您介绍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但实际上,随着人们对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人口红利的概念其实也在不断延伸。比如人口经济学家也提出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实际上也会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关于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说了。
另外,大家还把人口红利的概念引申谈到人才红利,我觉得人才红利特别重要,是人口红利的升级版,也就是说通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红利也正在加速向人才红利进行转变。
给您介绍一个数据,刚才欧司长从一个侧面介绍了人才问题,我从另一个侧面向您介绍。中国在2000年、2010年、2020年进行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分别是0.46亿、1.20亿和2.18亿。在过去20年里,中国劳动力开始减少,但是劳动力素质大幅度提升,可以说迎来了人才红利时机,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刚才您提到,我们要人才还是要人口,哪个更重要,我认为都要,因为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我们需要人才,也需要人口,没有人口就不会有人才。
-END-
扫码关注【必顾养老在线】公众号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政策解读!
全国服务热线
400-060-1388